湘潭大学副校长廖永安日前接受采访时说,我国诚信社会建设亟待加强,目前征信系统不完善,债务催收行业不规范的问题日益突出,与国外催收行业立法完备相比,我国加强对催收行业的立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。
公开资料显示,作为金融市场和信贷市场不断发展成熟的时代产物,中国债务催收行业自诞生生之日起,便如雨后春笋之势迅速发展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我国从事第三方债务催收的法人单位数量已有2000-3000家之多,专门从事债务催收的工作人员也有近30万人左右。
2015年开始,“互联网+催收”模式兴起,一些玩家开始寻找,如何打破原有的价值链条,挣破阴影,杀出重围。
零壹研究院报告显示,2015年国内不良资产整体规模可达3.5-5万亿元。随着经济形势下行,这个数字,还会以每年10%的速度上升。
在资本的加持下,几十家创新者涌入行业,试图用互联网,改造、甚至颠覆拥有千年历史的催收行业。
互联网在催收行业,被认为最有颠覆力量的,就是大数据的“信息修复”。而所谓的“信息修复”,很多玩家却不是正规操作,为了获取失联用户的数据,催收公司用爬虫软件,非法收集;甚至还会从黑市上,直接购买。这在行业内,似乎也在变成“公开秘密”。很多所谓的“大数据”公司,就在做着这样的暴利生意。
当利益成为最大的驱动力时,行业就可能失控。电催阶段,言语威胁,甚至使用“呼死你”软件,在行业内都不算新闻。而上门催收,则更容易引发肢体冲突等暴力催收行为。
一个离钱如此近的行业,如何保持底线和原则?一个千年行业的顽疾,想一夕蜕变,又谈何容易?
除非,重构价值链。
其实,在美国,催收早就是一个规范化、标准化的行业。美国早在1939年就已成立债务催收的行业协会——美国国际信用与催收协会(ACAinternational),并由该协会推动制定颁布了联邦法律《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》(FDCPA)。此法的立法目的在于规范第三方债务催收人的催收行为,禁止债务催收人以骚扰、侮辱、欺诈、胁迫及其他不公平的行为方式为债权人向债务人催收债务,以此保护债务人之名誉、信用、隐私等人格权益。
美国最出名的两家不良资产处置公司是Pra Group和Encore capital,目前已经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。另一个催收新秀是True Accord。截止2016年底,True Accord已有60万用户,并获得1270万美元融资。
“True Accord搭建了催收模型,尝试进行风险评估评级”, 核心逻辑就是,风险评级后,针对不同的评级,可推行不一样的催收策略。对于逾期借款人的分类,不是按照逾期天数、金额简单划分,而是按照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再细分。
网上流传的段子是,公司创始人Ohad Samet曾因信用卡逾期问题,突然接到了追债公司陌生的电话,这段不愉快的经历,让他萌生了“对用户更友好”的理念。某消费金融公司的负责人宁宇透露,他们公司的最厉害的催收员,是一个瘦弱男子,他的催收理念,就是和欠款人成为朋友。“帮助他们找工作,规划还款计划,改变消费习惯,他完全是从朋友的角度出发,帮助欠款人走出债务危机”,正因为如此,这个瘦小的催收员,一个月催回来50多万,成为全国金牌催收员。
当下,许多逾期借贷者不还款的原因,是背负了高额的“罚息”,深陷利息黑洞,很难还清。而很多互联网催收平台,开始尝试做金融机构和逾期人之间的“平衡器”——他们去和金融机构谈判,将欠款人的罚息降低。
2017年,消费金融的全面爆发,会将催收行业推到一个更高的位置。有投资人甚至提出,催收将成为各个平台的核心竞争力。
廖永安则认为,目前催收行业的不规范行为虽与电信诈骗等有本质不同,且大多行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,但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不可小视,急需立法规范。
版 权 声 明
本公众号致力于好文精选、精读。
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
若涉版权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。
同时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给我们投稿。
好文章、尖内容,我们的编辑团队即刻编发,
并署上您的大名!
静候佳作!
评论列表